在《維摩經》裡也有句話:「設身有苦,念惡趣眾生,起大悲心」,此三句是觀眾生受苦,起慈悲心。
什麼是「禪」?「禪」的梵語原詞為「禪那」,意譯為「靜慮」。但在佛教發展過程中,「禪」的內涵逐漸超越字面,成為一種直指人心的覺悟方式,尤其在禪宗中,「禪」被昇華為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的終極生命體驗。
早期佛教中的「禪」為止觀雙運的修行。原始佛教中,「禪那」是「三學」(戒、定、慧)之一,屬於「定學」的範疇,即通過禪相、觀想等方法,讓心從散亂中收攝,達到「止」(心一境性)的狀態。此時進一步觀照諸行無常、諸法無我,引發智慧,最終證悟涅槃。簡言之,小乘佛教的「禪」是「止觀雙運」的修行工具,目標是解脫。
大乘佛教中的「禪」是菩薩行的實踐。大乘佛教將「禪」與「般若空性」結合,強調「禪」不僅是個人解脫,更是「自利利他」的菩薩道實踐。例如《維摩詰經》提出宴坐寂然,是名不善——真正的禪不在形式,而在內心無染,主張行、住、坐、臥皆是禪,將禪從「靜坐」擴展為生活化的修行。
禪宗的「禪」為直顯本心的頓悟。禪宗(尤其是六祖慧能後)徹底突破傳統「禪定」的形式束縛,提出「禪」的核心是「見性」——覺悟本自具足的佛性(如來藏)。禪宗認為,眾生本自清淨,無需外求,只需破除執著(如對文字、概念、形式的執著),即可當下覺悟。六祖慧能在《壇經》中說:「外離相為禪,內不亂為定……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。」禪宗的「禪」因此被稱為「祖師禪」,強調「以心傳心,不立文字」,通過機鋒、棒喝、公案等方式,直接喚醒學人的本覺。
禪與打坐的關係:打坐(坐禪)是禪修中最常見的形式之一,但二者是「方法」與「目標」的關係,而非等同。打坐是禪修的「工具」。打坐是通過調整身體姿勢(如跏趺坐)、專注呼吸或話頭(如「念佛是誰」),幫助心從散亂中收攝,進入「止」的狀態。它是禪修的基礎訓練,通過專注訓練,讓心變得敏銳,為後續「觀」(觀照實相)或「悟」(直顯本心)做準備。
禪的本質是覺悟本自具足的佛性,透過打坐的姿勢來專注訓練身心,讓心從散亂中收攝。如果執著於打坐的形式,比如打坐時間或姿勢,則是捨本逐末,因為禪修的核心是「向內覺」,是放下所有執著後的自然呈現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在《維摩經》裡也有句話:「設身有苦,念惡趣眾生,起大悲心」,此三句是觀眾生受苦,起慈悲心。
是的,佛教徒可以養寵物,佛教並沒有明文禁止信徒飼養動物。但從佛教的核心教義來看,養寵物與否,重點不在於「可不可以」,而在於你是否能以慈悲心善待牠們、照顧牠們的生命與福祉。
佛教徒養寵物,應注意的觀念與態度:
1. 慈悲心為根本
佛教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「慈悲」,包括對所有眾生、一切物命,都要平等愛護。如果你養寵物,是出於慈心、願意照顧牠的身心,那是善行。
2. 尊重生命,避免傷害
佛教徒守「不殺生」,不僅不殺,也包括不虐待、不遺棄、不任意處置寵物。飼養後就有責任照顧牠的健康、安全與老病死。
3. 避免買賣生命
佛教有些流派會強調:應該領養代替購買,因為買賣動物可能助長繁殖場、虐待行為。能夠從收容所領養,往往更符合佛教的悲願精神。
4. 正確處理飲食與照護問題
佛教徒(特別是吃素者)養寵物時,可能會面臨「寵物要不要吃葷」的問題:多數佛教徒會尊重動物的自然習性,不強迫寵物吃素,但會選擇人道飼料。有些寵物(如犬貓)若要吃素,需經過獸醫營養建議,以免傷害健康。
5. 僧眾不宜養寵物
出家僧人因為受持戒律與佛門清規,生活應簡樸無牽掛,一般不養寵物,以免影響修行、戒律或造成執著。但若有寺院收養流浪動物,是出於慈悲照護,仍可理解為悲心所發,這是非常重要的區別。
佛教徒可以養寵物,只要以慈悲心照顧、尊重牠的生命,不虐待、不遺棄,就與佛法精神相應。如果你考慮養寵物,也可以將這個過程視為修「慈悲與責任心」的機會,是在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方式之一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中國佛教的僧團,過的是離欲、脫俗的生活,所以「法師不能結婚」,這也是出自中國佛教出家戒律的規定,並非貶抑婚姻,而是基於修行的目的與出離心的實踐。以下是詳細的解釋:
1. 出家人守持戒律,包含「不淫戒」
佛教僧眾(比丘、比丘尼)須遵守的戒律之一是「不淫戒」,也就是完全離開情愛與性行為,這自然包括不能結婚。這一戒的根源來自佛陀制定的「比丘戒律(具足戒)」,目的是讓出家人斷除世俗情愛,專心修行解脫道。
2. 修行的本質是「出離世間」
結婚意味著:建立家庭、肩負責任;伴隨情感糾葛、財務壓力;生兒育女、牽掛不斷,這些都會讓人心難以寧靜、執著加深。佛教認為,若要達到「解脫生死」的目標,就需出離世俗牽絆,保持心無所住。
3. 佛陀自己也是「出家不婚」的典範
佛陀釋迦牟尼原是王子,已有妻兒,但他毅然捨棄家庭出家修行,最後覺悟成佛。這本身就象徵著:「為求覺悟,需斷世情執著」。
4. 法師選擇「清淨無染」的生活方式
「法師不能結婚」並非被強迫,而是一種自主選擇的修行路線。他們立志以慈悲與智慧利益眾生,而非經營小我家庭;是將愛昇華為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。
5. 在家修行者可以結婚
佛教並不認為「婚姻不好」,只是出家與在家的修行方式不同:在家人可以結婚、修五戒十善、行布施持齋等;出家人則走「更高階的解脫道」,以清淨無欲為基本條件。
結語:法師不能結婚,並非壓抑情感,而是為了修出離心、遠離煩惱、專心證道,是一條自願、清淨的修行之路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《法華經.普賢勸發品》說到普賢菩薩來自此世界東方的寶威德上王佛國,至娑婆世界參加《法華經》盛會,然而普賢菩薩也像大多數的菩薩一樣沒有固定的住處與佛剎。特別的是,普賢菩薩在《華嚴經》、《觀普賢菩薩行法經》等等大乘經裡所提到佛國淨土,完全不同於中國淨土宗的信仰、見解。以下介紹普賢菩薩淨土教學的四個重點:
一、常見十方佛、菩薩
普賢菩薩鼓勵修行者、菩薩親近無量微塵數佛所成就的淨土,而不能滿足或局限於一個或數量有限的剎土,所以〈普賢菩薩會〉說到「華藏世界海」、「無量光佛剎」……等佛國土,而沒有為我們設定某一個佛國為往生目標,或介紹哪一個世界才是最佳安樂、長居之處。
二、淨土是佛示現的
普賢菩薩說:「……譬如善巧大幻師,念念示現無邊事。隨眾生心種種行,往昔諸業誓願力,令其所見各不同,而佛本來無動念。」這樣的說法並不是普賢菩薩才有,其它聖者也是如此教示,例如「十方國土悉趣入,一切色形皆示現,如佛福智廣無邊,隨順修因無所著。」淨土以及淨土裡的佛、菩薩,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處於某地,修行者不應該執著,以為實有。
三、自己成就淨土
普賢菩薩說修行者是要修淨土的,但重點、目標不在於往生,而是自己建立、清淨國土。這是因為大乘行者修持種種法門(如六度),以善法(功德)力成滿淨土,能淨剎土。
如:「菩薩修行諸願海,普隨眾生心所欲,眾生心行廣無邊,菩薩國土遍十方。菩薩趣於一切智,勤修種種自在力,無量願海普出生,廣大剎土皆成就。」這種在因地發願、迴向乃至修種種法門來莊嚴國土的概念,並不是普賢菩薩的創見,其他聖者也有說到,但是多次提及「成就淨剎為菩薩實修的目標」應該就是普賢菩薩的重要關懷。
四、菩提心為基礎
菩提心是整個大乘教法的核心,也是成就淨土的基礎,普賢菩薩不斷提醒修行者要在這方面努力用功,他說:「(菩提心)出生三世一切佛,成就世間一切樂,增長一切勝功德,永斷一切諸疑惑,開示一切妙境界,盡除一切諸障礙,成就一切清淨剎,出生一切如來智。欲見十方一切佛,欲施無盡功德藏,欲滅眾生諸苦惱,宜應速發菩提心!」
許多大乘經記載: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是普賢菩薩,三世一切諸佛的應化身也是普賢菩薩。所以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是遍吉(普賢)菩薩,一一毛孔常出諸佛世界及諸佛菩薩,遍滿十方,以化眾生,無適住處 。……遍吉菩薩不可量,不可說,住處不可知;若住,應在一切世界中住」。
由以上經文可知——普賢菩薩功德無法計量,成就無法形容,而住處也不可得知。如果要推測他可能會在哪裡,想當然耳!普賢菩薩一定會在眾生需要他的地方,所以不需要特別強調他的住處、淨土在何處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藥師琉璃光如來,簡稱「藥師佛」。「藥師」的意思如同現代所說的醫師,世間醫師只能治身心疾病,藥師佛則能給予法藥,幫助眾生了脫生死輪迴。藥師琉璃光如來不僅在東方淨土化導衆生,而且誓願為十方一切衆生消除災苦、求得現世安樂。
從佛教觀點來看,所有的佛皆是醫王,因為唯有佛能徹底醫治眾生的煩惱痛苦、生死問題。印順長老說:「藥師,本可為一切佛的通稱,佛都能善治眾生病的。佛體察眾生的種種病情,能施設運用種種法藥——八萬四千法門,即是八萬四千法藥。如作大類的分別:有人天法藥,小乘法藥,以及自利利他的菩薩法藥等。約此意義,一切諸佛都是無上醫王,都是大藥師。不過東方淨土的如來,特別重視消災免難,特重於治理眾生身病,所以特以『藥師』為名。」
根據佛經記載,藥師佛的全身就如琉璃一般,光明、清淨、無染,顏色澄澈如無雲的天空或湛藍的海水。琉璃是梵語「薜琉璃」之略稱,它是產於印度的一種天然青色寶石,為佛家七寶之一。藥師佛所發出光明——「琉璃光」——能驅除一切黑暗無明,療愈一切有情身心病苦。
這是因為藥師佛過去為菩薩時所發誓言,願身如琉璃,放大光明,所以菩薩成就佛道、功德圓滿之時,身與光皆晶瑩、亮潔如同琉璃,而其淨土亦是如此。
如前所說,藥師佛身如琉璃,但是在繪畫、雕塑上就難以表現,但是為了修行需要,我們還是以清淨光明的藍色來觀想佛的色身。
在漢傳佛教一般流傳的形像,藥師佛除了以青、藍色之外,也會白、黃色為其膚色,其頂呈現螺狀髮紋,與佛陀、阿彌陀佛相似。身穿三衣(袈裟),結跏趺坐於蓮花月輪寶座上,左手持藥缽(或藥壺、藥器),右手結施無畏印(或與願印、三界印)。
唐朝時期所盛行的藥師如來造像為一手執錫杖,一手拿藥缽。藏傳佛教的藥師佛形象為全身藍色、琉璃青色,左手持缽盛滿甘露(不死仙藥),右手持訶梨勒果(藥中之王)。
藥師琉璃光如來有二脅侍菩薩,一為日光菩薩,二為月光菩薩。此二尊者在藥師佛之淨土為無量眾中之上首,是一生補處之菩薩,表示不分晝夜,協助藥師佛救度眾生。在中國佛教塑像上,也有以觀音、勢至或其他菩薩為其脅侍者。
藥師佛有宮毗羅等十二藥叉神將脇侍,立於蓮臺左右或蓮花臺座下。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,各率七千藥叉眷屬,護持藥師佛之教法,並在世界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「放下」一詞,在佛經及相關佛教典籍中確有出現,但並非作為固定佛經篇名或核心術語,而是作為修行理念的通俗表達,主要用於傳遞「捨棄執著」的佛教核心思想。
在巴利文小乘《雜部經》,佛陀對弟子說法時,提到「放下」一詞,指的是:「完全的斷愛、休止、放棄、摒絕、捨離,以及不接納欲,這就叫做放下重荷。」這裡的「放下」指斷除對欲望的執著,是佛教「離苦得樂」的關鍵步驟。這巴利佛典是「放下」一詞最早出現的經證,而在中國大藏經中,「放下」的實例、經典出處,常見於禪宗公案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《五燈會元》中記載的「黑氏梵志獻花」故事:
黑氏梵志雙手持合歡、梧桐花禮佛,佛陀三次說「放下」,梵志先後放下左手、右手的花,佛陀第三次說「放下」時,梵志疑惑「已無花可放」,佛陀解釋:「放下外六塵、內六根、中六識,一時捨卻,無可捨處,是汝免生死處。」
此處「放下」並非指放下手中物品,而是捨棄對外境(六塵)、感官(六根)、意識(六識)的執著,是佛教「破除我執」的修行方法。
此外,《法華經》指出: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……引導眾生轉迷成覺,使身心得解脫。」 這裡的「解脫」需通過「放下」執著實現。禪宗進一步將「放下」通俗化,如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(雖非佛經原文,但源自佛教思想),強調放下惡念與執著即可覺悟。
「放下」的現代解讀(文化延伸):隨著佛教文化的傳播,「放下」一詞逐漸從宗教術語演變為大眾生活中的常用語,指「捨棄不必要的負擔」(如壓力、煩惱、執念)。但需注意,佛教中的「放下」並非消極避世,而是「不執著於表像,專注於內心解脫」的積極態度。
「放下」一詞在佛經及相關佛教典籍中確實存在,是佛教「破執」思想的核心表達,指捨棄對外境、感官、意識的執著,以實現解脫。其含義從原始經典的「捨棄執著」,演變為現代生活中的「放下負擔」,始終圍繞「不執著」的核心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念佛、持咒作為佛教傳統修行方法,在安定憂鬱情緒方面具有明確的實踐價值與科學依據,其核心機制在於通過專注、正念與信仰支持,調節情緒、緩解焦慮,符合現代心理學對情緒調節的需求。以下展開說明:
傳統佛教依據:從「攝心」到「安心」的修行邏輯
佛法認為,憂鬱情緒的根源在於「執著」(對自我、事物或過去的過度依戀)與「無明」(對生命本質的誤解);念佛、持咒的核心目標是「攝心」(收攝散亂之心),通過專注佛號或咒語,打破負面思維的「反芻迴圈」,最終實現「安心」。
念佛:《阿彌陀經》強調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,通過反復默誦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將注意力從「憂慮」轉移到「佛號」上,借助佛號的「清淨性」淨化內心。《大悲咒》等咒語則被視為「佛菩薩的慈悲願力」,念誦時可感通佛力,化解內心的恐懼與壓抑。
持咒:咒語(如《六字大明咒》、《楞嚴咒》)的音韻與節奏具有「攝心」作用,《楞嚴經》提到「攝心為戒,因戒生定」,持咒時的專注可幫助修行者進入「禪定」狀態,從而超越情緒的波動。
實踐方法:如何通過念佛、持咒安定憂鬱情緒?
念佛、持咒的關鍵在於「專注」與「真誠」,以下是針對初學著的建議:
念佛:可從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或「阿彌陀佛」四字佛號開始念,彌陀聖號簡潔、清淨,適合初學者。每天念佛10-30分鐘,早晨或睡前效果更佳,因為此時通常身心較為平靜。默誦或出聲念誦均可,重點是將注意力放在「佛號」上,若雜念出現,無需強行驅趕,只需輕輕拉回對佛號的關注。
持咒:推薦「六字大明咒」,嗡 嘛呢叭咪吽,也稱觀音菩薩的慈悲咒,適合緩解憂鬱。念誦時,以腹腔共鳴發出「嗡」音(低沉、緩慢),以每秒5-7次的速度,避免過快或過慢。
宗教的治癒能力以真誠為關鍵,需以虔誠心而非功利心念誦,避免將念佛、持咒視為「完成任務」,否則難以達到攝心效果。初學者可能因雜念多而感到挫敗,需耐心練習,循序漸進,逐漸延長專注時間。
念佛、持咒通過傳統佛教的「攝心」智慧與現代科學的「神經調節」機制,能有效緩解憂鬱情緒。其核心是通過專注與正念,打破負面思維的迴圈,重建內心的平靜。對於憂鬱症患者,可作為輔助療法,配合專業治療,提升情緒調節能力。
念佛、持咒都是輔助方式,並非「萬能解藥」,無法替代藥物治療或專業心理治療,若憂鬱症狀嚴重(如自殺傾向、持續失眠),需立即就醫,我們要理性看待信仰,結合專業治療才是正確的方式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武則天不僅學佛,而且極為推崇佛教,其晚年更是將佛教信仰貫穿於生活與政治中。關於吃素,雖有史料提及她因佛教信仰推行禁屠,但實際執行存在矛盾。
武則天的佛教信仰並非單純的宗教情懷,而是個人經歷與政治需求結合的產物。其母楊氏是虔誠的佛教徒,常帶她出入佛寺,幼年便接觸佛經與僧人,為其信仰奠定基礎。唐太宗駕崩後,武則天因無子嗣被送往感業寺為尼,期間專修佛學,佛法成為其安心樂事。這段經歷使其深入理解佛教教義,也為日後稱帝積累了宗教群眾基礎。
為打破儒家倫理束縛,武則天借助佛教經典《大雲經》(稱女子可成轉輪聖王)與《寶雨經》(稱其為彌勒佛下凡),將佛教作為稱帝的天命依據。
在政治推廣方面,武則天稱帝後,將佛教列為國教,改變「道在佛先」的傳統,改為僧尼在道士女冠之上;書生舉子罷習《道德經》,並建造規模宏大的龍門石窟,同時強化佛教的政治地位。
武則天的吃素行為源於佛教不殺生的教義,但實際執行中存在阻力。作為虔誠的佛教徒,武則天晚年終日禮佛,很可能遵循佛教戒律減少或停止食用肉類。為推廣佛教素食文化,她曾頒佈《禁屠令》,要求全國禁止殺生(包括牲畜、魚蝦),試圖將素食常態化。
儘管政策意圖明確,但實際效果有限,百姓與官員因長期食肉習慣,暗中違反禁屠令(如張德為慶生宴宰羊,被同僚舉報),禁屠導致畜牧業損失,引發民眾與官員的抵制,最終未能持續。
武則天的佛教信仰是其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,從個人修持到政治利用,均體現了對佛教的極度虔誠;而吃素作為信仰的延伸,雖有政策推動,但因現實阻力未能全面普及。其晚年生活(如建造同泰寺、多次出家)更將佛教信仰推向極致,成為其政治生涯的重要標籤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蒲團(又稱蒲團墊、禪坐墊)是佛教修行者常用的禪修工具,多以天然蒲草、稻草或棉麻編織而成,質地柔軟且透氣。因其直接接觸皮膚且用於靜修,清洗時需兼顧清潔度與材質保養,避免破壞結構或殘留異味。
蒲團的常見材質包括:
純蒲草、稻草編織:天然透氣,但纖維較脆弱,易吸水但乾燥後易變硬。
棉麻混紡:韌性較好,耐洗性強於純蒲草。
舊布包裹:部分蒲團外層縫有舊衣物或粗布,需注意縫線處的清潔。避免機械力強搓(如洗衣機攪拌)或高溫烘烤(如曬太陽暴曬),以防纖維斷裂或變形。
蒲團的髒汙多為灰塵、汗漬、皮屑、少量油漬(如手部油脂沾染),極少數可能沾到食物殘渣(如茶葉、藥汁)。需根據髒汙程度選擇清洗方式:
1. 輕度髒汙(灰塵、浮屑)
工具:軟毛刷(如牙刷)、乾淨的軟布、吸塵器。
步驟:將蒲團平鋪在潔淨地面,用軟毛刷輕輕撣去表面灰塵(順著編織方向,避免逆刷扯斷纖維);若灰塵頑強,可用吸塵器低檔吸附;局部落灰處(如縫隙)用軟毛刷輕掃,再用軟布擦拭。
2. 中度髒汙(汗漬、皮屑)
工具:以溫水(30-40℃)、中性洗滌劑、軟毛刷、乾毛巾。
步驟:先用乾布輕壓吸去表面汙漬,避免直接水洗擴散;用軟毛刷蘸取稀釋的中性洗滌劑,輕輕刷拭汙漬處(重點處理汗漬或皮屑堆積的縫隙);刷拭後用濕軟布擦拭殘留泡沫,再用乾毛巾輕壓吸水(避免用力揉擠,防止變形)。
3. 重度髒汙(油漬、食物殘渣)
工具:溫水、小蘇打、軟毛刷、舊牙刷、陰涼通風處。
步驟:針對油漬:撒上一層薄薄的小蘇打(或食用鹼),靜置10-15分鐘(鹼性物質可分解油脂),再用軟毛刷輕刷。食物殘渣(如茶葉渣):用舊牙刷輕輕剔除,避免用水浸泡導致殘渣滲入纖維,刷洗後用溫水沖洗(手洗方式),擠乾水分,平鋪在陰涼處自然晾乾。
蒲團作為修行用具,如能保持清淨無味,依髒汙程度來清潔,如此既能保持蒲團的清潔衛生,又能延長其使用壽命,契合佛教惜福愛物的修行精神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慶生時當然可以唱三寶歌,而且這是一種非常有意義、莊重又溫馨的做法,特別適合佛教徒的慶生場合。
什麼是三寶歌?三寶歌是中國佛教的教歌,又稱三歸依歌,由弘一大師譜曲、太虛大師作詞,創作於1930年,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現代梵唄,用以讚頌佛、法、僧三寶,讚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皈依三寶,永不退轉,表達對三寶的皈依與敬仰,當時是佛教重大法事活動(如佛誕、法會、慶典、開光)的開場曲,具有強烈的神聖性與宗教儀式感。
慶生時唱三寶歌的場合與意義:
佛教信徒的個人生日,法師法友的壽辰祝賀,寺院舉辦的祝壽、祈福活動,精舍、共修團體的聯誼慶生會,都可以唱三寶歌。
佛教徒的慶生,不是僅為個人歡樂,而是感恩生命、感恩三寶加被。以三寶歌開場或收尾,有助於提升整場氣氛的法喜與清淨感,同時引導大家心念歸正、祝願吉祥、迴向功德。
以下慶生流程提供參考:
點燭、合掌(可默念三皈依或短咒)
大家一起合唱三寶歌
獻上祝願詞(如:「願壽星法喜充滿、福慧增長」)
也可以念誦祝壽偈或迴向文
大眾歡喜享用壽桃或素點心
總結,在慶生中唱三寶歌不只是祝壽,更是提醒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只是長壽,而是走在佛道上,與三寶同行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