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時候病人心識很不穩定,陷入昏迷或半昏迷狀態,表面似乎完全沒有覺知、思考能力,但是現在醫學判定有些昏迷、喪失意識的人可能仍有心識活動,只是他無法用身體表達出來。
那時候,如果緩慢地為病人反覆誦念他平日熟悉的經文、開示、咒語,如觀音咒、藥師咒或度母咒,可以讓心識有所依附,也可以讓他們憶起教授的佛、菩薩、上師的教法 ─ 特別是依止上師、皈依、發菩提心等教法。
也可以在床邊放佛、菩薩、上師的照片,或者手上掛著加持(五色)細繩,諸如此類的東西,對病重或垂死的人都是極大的慰藉。
總之,應該為病人設想,什麼東西對他們最有意義。或是提醒他,一一細數他曾經做過的善行。但是,一定要避免提到地獄等惡趣。
還有,若病人不是佛教徒,別說那些他們不懂或排斥的事物,因為毫無益處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我們可以先帶著患者念佛號,一起迴向功德,也可以將我們每日修行的功德迴向給病人,或是祈求親友眾生平安健康,這樣的迴向,於人於己都有利。推薦念誦十大願王,也就是《普賢行願品》,這是為病人祈福最好的方式之一。
另外,誦讀並思惟慈、悲、喜、捨「四無量心」也很有幫助,你可以讀給病患聽,或者邀請他們和你一起讀。
你可以這樣祝願:若十方一切眾生皆安住於拾,沒有邪見、執著、瞋恚,多麼殊勝!願他們如是安住,我將致力使他們如是安住。佛陀啊!請鼓舞我有能力做到。
若十方一切眾生皆擁有樂及樂因,多麼殊勝!願他們擁有,我將致力使他們擁有。佛陀啊!請鼓舞我有能力做到。
若十方一切眾生皆解除苦及苦因,多麼殊勝!願他們解除,我將致力使他們解除。佛陀啊!請鼓舞我有能力做到。
若十方一切眾生皆能享有生於善趣和解脫的妙樂,多麼殊勝!願他們享有,我將致力使他們享有。佛陀啊!請鼓舞我有能力做到。
你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祝願親友和一切眾生。
例如你可以這樣祝願:願某某完全恢複健康,值遇佛陀教法,致力修行,疾速成佛!
若某某無法完全恢復健康,願他仍以慈悲的思惟,過有意義的生活!
若某某往生,願他內心放鬆並充滿愛,願他身體沒有疼痛!
願某某往生之處,值遇佛法,並有因緣修行!
願某某轉化內心成為智慧與慈悲,為十方一切諸眾生的利益而成佛!
未來無論我們以什麼形體相遇,
願我們彼此相助造作善業,在證悟之路上輾轉增上!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做到這四點,保證有好人緣!
經典上云:
「四攝法是菩薩凈土,菩薩成佛時,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。」
「四攝是道場,攝眾生故。」
「布施及愛語,利行與同事,如是四攝法,普攝諸世間。」
四攝法,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修行概念,常常與「六度」一起出現在菩薩行的教法裡。此「攝」一詞要注意,不是幫助有情,也不是包涵、包容別人,更不是把對方吸收進來,成為自己的弟子。「攝」的意思是引導、教導,「四攝法」就是菩薩接引眾生的四大法則。
俗語說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與眾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是菩薩行非常重要的基礎。人與人之間如何溝通?如何取得信任?如何贏得尊敬?技巧全部在「四攝法」。《維摩經》云:「先以欲鉤牽,後令入佛智。」即指度化人的方便善巧。「四攝法」就是以和諧的人際關係為基礎,從事教化眾生佛法事業。所以即使我們沒有什麼證量,聞思基礎薄弱,也是必須學習「四攝法」。以下一一舉例說明:
一、布施
布施,是眾行之源,六度之初,亦為四攝之首,是與眾生結緣最快速的方法。除了奉獻財物之外,還可布施時間、體力、微笑、智慧、無畏、安慰、讓座、演講、說明等等。因此,布施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實行的,隨口的布施,隨手的布施,隨意的布施,不需要花很多本錢,隨時隨處可以做功德。
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,能招感幸福的果報。據《優婆塞戒經》說,樂施之人可獲得五種利益:1、終不遠離一切聖人,2、一切眾生樂見樂聞,3、入大眾時不生怖畏;4、得好名稱;5、莊嚴菩提。
布施是攝受眾生的第一步,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思,切實去奉行,必定能夠處處如意,人人有緣。
二、愛語
「愛語」就是遠離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等口過,依眾生之根性而以柔軟語、讚歎語、善言慰喻來鼓勵眾生行善、積德,或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學習佛法。
《大寶積經》說:愛語是常不捨離歡喜之心,愛語是以無染心分別開示,愛語是對來乞眾生善言安慰,愛語是演說利益之事。佛陀是愛語的實踐者,據經典記載,佛陀每見人來,則曰善男子、善女人,對眾生軟言慰喻。所以,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說愛語,讓人生起歡喜心,必能獲得許多友誼。
三、利行
「利行」,隨他人根基、個性、需要,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,行身、口、意善行,利益眾生(包含幫助他人成就諸事、現代的「服務」,寫作勸善、成立慈善事業等等),令生親愛之心而入佛門。
《大智度論》則強調「利行」是為他人說法,「未信教令信,破戒令持戒、寡識令多聞、不好施者令布施、癡者教智慧,如是等以善法利益眾生。」
四、同事
包含以身作則、身教(言教屬於「利行」),以及現代的「領導統御」概念。由於前三者(布施、愛語、利行)的引導,你所攝的眾生已經樂意跟隨你,因此,不管在職場工作等俗務,還是在修行佛道,你都會和他們在一起,做他們表率,而且身先士卒。
例如當你教導眾生慈悲,你就會帶他們去放生、施食、關懷老病苦者。
如果你是八地菩薩,你會化無數身,扮演各種角色,融入他們,度化眾生。
【結語】
《大寶積經》云:「言布施者,為欲堅固菩提根本。言愛語者,為欲成就菩提萌芽。言利行者,為欲開發菩提妙花。言同事者,為欲成熟菩提勝果。菩薩為欲修行大菩提故,以如是等四攝之法,處於長夜攝受眾生。」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在經典上有一個的故事,可以回答這個問題。
從前有對非常貧困的兄弟。哥哥篤信印度教財神毘摩天,日夜努力禮拜,祈求能得財富,而弟弟就以務農謀生。
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之後,哥哥的祈請感動了毘摩天神。
毘摩天神變化成弟弟的模樣,來到哥哥的面前,說:「我也想學哥哥,齋戒求願,以獲富貴。不想這麼辛苦去耕種了!」
兄指責弟說:「你不去田裡耕耘,怎麼可能獲得財物呢?」
化作弟弟的天神反問:「真的是要耕耘才會有收穫嗎?如果真是這樣,那麼你在廟裡這麼努力拜神又有何益?」哥哥頓時啞口無言。
這時毘摩天神現出原形,對哥哥說:「你們兄弟倆前世不修布施善行,使得今生貧窮困苦。我以神力來幫助你是沒有困難,但是你缺乏福德,即使給了,你也無福享受。不如從今日起,你們好好布施、修行,來日自可獲致財富。」
毘摩天神還舉譬喻說道:「猶如有人種芒果樹,卻想要在冬天有收成,於是奉事百千個天神,但因時節因緣不對,這人絕不可能得到冬天的芒果。你也是如此,過去生不修善因,現在卻要求冬時芒果,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。」
這是出於《雜寶藏經》「求毘摩天望得大富」的故事。福業一旦成熟,就算不去求神、拜佛,也一樣會獲得幸福。該是你的就一定跑不掉;不該是你的,縱然是機關算盡也是枉然。
所有一切的福報、惡果,都是自己過去善、惡行為決定。與其依賴神明的保佑,還不如平時精進修行,「自求多福」才是上策!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有的人說,我不念佛的時候,我很順;我念佛了,怎麼都不順了?
不是說念佛了,佛讓你不順,這是完全錯誤的,這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感應。不是你念佛把不順念來了,而是這段時間你的業力應該現前了,該不順了,果報呈現出來了,你不念佛這時候也要亂,念佛也要亂。還好你有善根福德因緣,在沒有不順之前你遇到佛了,能救你一把。如果你不順了,很亂了,你再去念佛,那時候就念不下去了,那時候更可憐。幸虧你念佛了,不順來的時候你還有抵禦的能量、能力,佛菩薩已經提前給你種了佛因了,來化解亂象。不是我們念佛了就不順了,有很多人他也沒有念佛,他順一段時間後遇到不順了,那是誰造成的?
有很多人,在年輕氣盛、事業發達的時候,什麼也不信,說什麼都聽不進去,因為他的福報在鼎盛的時候,一句話也聽不進去,什麼都不信。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,最後福報也消掉了,業障也積累了,事業也敗了,身體也敗了。這個時候開始啥都信,開始慢慢地從命裡面再積累福報。
佛經裡面講有三世冤,就是說我們眾生一般的情況都是如此:過去生中他們明白這個道理,苦修、苦修、苦修,斷惡修善,認真地修。修了一輩子,福報修出來了,過世了。過世以後,來生一投胎,到一個富貴的家庭去了。因為你有福報,享福的時候就忘了——你看我有福報,把修的時間忘了。享福的這段時間,他呼風喚雨,什麼都得到了。結果到了晚年,什麼都沒有了,病也來了,這時候才知道錯了,又開始斷惡修善,又開始默默地修了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佛法講的美,不是世俗所說的那種外表的美,而是一種發自內心、真正的美。以下白話解釋佛經的教誡如下。
有一次佛陀在祇園開示,這時從遠地來了一位比丘。
世尊便問現場的大眾:「你們是否見到這位長得矮小,面貌不佳,為人所輕蔑的比丘?事實上,這比丘的內心已經成就三種神通、四無量心,消除一切恐懼、無知。
不論是外表美麗可愛的天鵝、孔雀、花鹿、白兔,或是威嚴的大象,都畏懼獅子。同樣的,在人中獅子(阿羅漢)面前,所有貌美、英俊、富貴、權勢的人,都顯得卑微、渺小。
美麗的外表無益於心,醜陋的外貌也無損於心。慈悲而無煩惱的人,才會具有真正的美、真正的莊嚴,而不是隨著業果輪迴的愚夫。」
顯然,佛陀如實地描繪弟子的長相為的就是突顯弟子非凡的「內在美」。
世尊會提到「美」是因為具有「內在美」不會使人墮入三惡道,但是缺少了「內在美」,既使長得非常好看,來世也會淪落到惡趣受苦。
這一世外表的美貌在未來離苦得樂方面完全幫不上忙!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要讓佛教對家庭有所幫助,最好的方式就是每一位成員皆修習佛法。聽聞、學習、思惟佛陀的教法,盡力實踐,我們就會蒙受利益,全家也都會得益
佛法經常教導如何處理情緒,如何生起愛、慈悲、智慧,我們若學會這些方法,便會更快樂、更平靜、更易與人共處、更有耐心,成為更好的聆聽者。我們若培養佛陀教導的內在素質,全家都會受到良好的影響。
如果伴侶雙方都視佛法為感情關係的重心,那麼兩人的關係便會更圓滿,也就是說,雙方都決心過道德的生活,而且培養對一切眾生平等的慈悲心,這樣,便能有助對方的成長和修行。舉例來說,當一方灰心喪志,開始疏於修習佛法時,另一方可以用溫柔的鼓勵和開放的討論,幫助他回到正道。
如果有孩子,夫妻可安排時間,讓彼此既有機會安靜省思,又有機會與孩子共處,而夫妻也應製造沒有孩子在身旁的單獨相處機會。
養育孩子雖然需要很多時間,父母卻不應該將這項責任視為與佛法修行對立,父母可以由孩子身上看到自己,也能以佛法的價值觀幫助彼此度過做父母的難關。
由於當代心理學趨勢的影響,許多人將自己的問題歸諸於童年,然而,如果這是出於怪罪的心態一一「我有問題,是因為小時候父母所做的事。」一一這使他們以為自己成家之後也會傷害到孩子,而感到歉疚和恐懼。處在這類焦慮下,既無法在健康的心態下養育孩子,對自己也不夠慈悲。我們若視自己的童年為一場病,現在我們得努力恢復健康,只是徒然傷害孩子和我們自己罷了。
我們雖然不可忽視童年的不良影響,卻也應注意我們得自家庭的慈悲和好處,無論我們的成長經歷如何,的確都受到他人許多慈悲的關照,若能記住這一點,我們就會對幫助過自己的人,自然生起感激之情,果真如此,我們便能夠將同樣的慈悲和關愛傳遞給孩子。
家庭和諧至為重要,如果大人僅視婚姻的目的為享樂,家庭便容易起爭執、生嫌隙,一旦得不到預期的快樂,便會心生不滿,引起爭吵,甚至導至婚姻崩盤。許多人不斷尋覓不同的伴侶,但始終不能獲得滿足,這個例子清楚說明了依戀享樂只會使自己和他人痛苦。
然而,人們若視婚姻和家庭為自我成長和幫助他人的長期契機,自然會更恬適知足,內心一旦快樂,行為自然會更加慈悲,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也自然會予以回報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如果用因果業報的原理來看,這是業障所現。業就是過去做了不好的行為,現在業障現前所以生病了。那為什麼會這樣子多病開刀?因為過去造的殺業太多而感召。我們趕緊用今世來轉變業果,現在開始不要殺生,轉為放生、吃素,尤其要多懺悔,持之以恆下來,也許很快就好了。
藉由這一個問題,也讓身心遭受病痛折磨的人,都能正視因果業報,一起來修行,開始戒殺、放生、吃素、念佛、懺悔。
平時也可以多誦《藥師經》,如果覺得自己業障很重,可以多念《地藏經》,改變業力,只有懺悔、行善、斷惡等方法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腹中胎兒無緣來到世間,箇中因緣姑且不論,現世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為無緣子女廣修功德迴向。雖然以佛法的立場而言,墮胎是一種殺業,但有些本就不健康的寶寶而早夭的胎兒,父母並非自願流產,父母內心的傷痛更是難以言喻。所以,我們可以用佛法的超薦功德來療癒、修補父母與胎兒的關係。
不論是墮胎、不小心流產的胎兒,我們都應為這些孩子超度迴向。不要相信民間嬰靈恐怖論,許多非自願流產的母親、無緣家屬內心的傷痛,都是無以道盡的悲哀與懺悔。不要將流產胎兒視為人世間一切不順遂的源頭,也不管相不相信嬰靈的存在,請抱持寬容的心情看待這無緣的眾生,世間本來就有很多事情是無法以一個理字來說清楚。
雖然已經為孩子立了超薦牌位,我們還可以每日固定一個時間來念佛或誦經迴向給孩子,迴向孩子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在餘生不斷為孩子祝福,迴向他能脫離輪迴苦海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
這個問題,我們恭請 湛江法師開示:
佛教裏面沒有絕對的不行,為什麼呢?因為佛教是轉化的法門。「轉化」,就像我們覺得祖先沒有吃飽,佛教就用「蒙山施食」這個法門,或是燒煙供來施食,這樣就可以把食物布施給祖先,這也是可以的。但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我給祖先食物、我給祖先燒很多... 這是不究竟的法門。
所以我們說佛教最重要的重點是 - 我透過蒙山施食、煙供,乃至透燒紙錢、紙房子時,我們一邊燒一邊要念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觀世音菩薩;如果有修南傳佛教慈心觀的人,這時你可以修慈悲心;如果是修密法人,你可以念真言咒語……這些都可以。透過這樣「燒」的儀式,我們讓祖先覺得「我得到了」,祂得到什麼呢?祂得到佛陀的加持。
舉例來說:小時候不敢吃藥,醫生就會把藥裝在膠囊糖果裡,看起來像糖果,但是藥在裏面;或者把藥磨成粉再加點糖粉,小朋友就會覺得是在吃糖粉,其實那裏面有藥粉!
所以,金紙或燒香乃至拜拜的祭品也是一樣,是一個方便,佛教裏面沒有排斥,不會說絕對不可以或絕對不允許,這些都是方便。我們透過燒金紙,讓祖先很開心,然後跟祂說你要念佛、要去極樂世界,你要放下你的執著、要放下你的貪心,你才能離開痛苦...,祂就會覺得說:原來燒金紙,我得到只有金紙;但是如果我今天用念佛、我去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很多的黃金、有無量無邊的寶物...,祂就透過世間凡夫所看到的這個金紙,最後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
所以,佛教沒有排斥說你不可以做什麼,而是你要轉化祂 - 燒金紙,我要透過我燒一張金紙、念一句阿彌陀佛,乃至於我今天燒紙房子,望眾生都看到極樂世界。這就如同《華嚴經》裡講的義理——你要如何用心、如何善用其心?
在《華嚴經》裏面講:當你看到草的時候,你要希望眾生的善根都像草一樣越長越茂盛,同樣的,我們用這個道理套過去 - 我燒金紙的時候,希望眾生都能夠看到極樂世界,有好多錢、好多黃金,這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。燒紙房子給祖先的時候,希望大家看到極樂世界、看到阿彌陀佛的功德,有這麼多清淨莊嚴的樓閣、這麼多清淨莊嚴的房子。
所以,在佛教裡,這都是可以的,但是要記得!我們要透過修行去轉化祂,而不是只有燒給祂、增加祂的欲望,而是用這個方便,讓祂能夠離開痛苦,得到究竟的快樂,去到極樂世界。
Buddhist Compassion Zhi Ye Foundation for more info. Thank you.